產生聽覺的必經之路
我們的耳朵可以分為外耳、中耳、內耳三個部份,外界的聲音,便是由耳朵各部份,如大隊接力般由外向內,一路傳入大腦,再由大腦辨別這些聲音資訊。
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。耳廓就是突出於臉頰兩旁,被通稱為「耳朵」的部份,它的形狀像個扁平的漏斗,有助於收集聲音,尤其是高頻率的音波。耳廓會將聲音導入外耳道,並將聲音再擴大約4-6分貝。外耳道則是指從耳珠到耳膜之間的狹長通道,一般成人平均約有3.5公分長。外耳道底部有層薄薄的膜,便是連接中耳的耳膜。
耳朵與大腦合作 才能「聽到」聲音
聲音傳入外耳道底,由耳膜接受音波的振動,並將之傳至中耳內的三塊聽小骨(槌骨、砧骨和鐙骨),這三塊聽小骨再接著將放大的聲音傳入內耳。內耳包括掌管身體平衡的前庭及負責產生聽覺的耳蝸;耳蝸能將聲音的能量轉換成電能,刺激神經細胞,再由神經細胞將訊號經由聽神經傳到大腦,於是我們就「聽到了」。人類耳朵能聽到的頻率範圍,大約是20Hz到20000Hz之間。
聽力檢查超簡單 無痛又安全
進行一般的聽力健康檢查時,醫師會先使用耳鏡,檢查外耳與耳膜的結構是否正常,例如:是否有耳膜發炎、化膿、破洞或耳垢栓塞等狀況,接著再以儀器進行聽力檢查。一般聽力檢查可分為主觀聽力(如:純音聽力檢查)及客觀聽力(如:聽性腦幹反應檢查)兩種,無痛且無侵入性,是非常安全的。
最常用來評估聽力是否受損的,是純音聽力檢查。檢查時,受檢者需帶上耳機,並於安靜的環境下進行,聽力師會調整儀器產生不同頻率的音波(檢測125、250、500、 1000、2000、4000、8000Hz)及音量,受檢者只要按照聽力師的指示,以舉手或按鈕的方式來表示是否有聽到聲音,聽力師就可以依此獲得受檢者的「純音聽力圖」,來評估聽力狀況。若聽力閾值(即受檢者可聽到的最小音量,單位為分貝)超過25分貝,則表示有聽力受損的情形。此時醫師會視需要,進一步安排聽性腦幹反應等聽力檢查,來確認是否有聽覺神經系統的病變,或協助確定聽力閾值。
聽力保健有一套
聽力一旦損失,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,民眾應需要隨時注意耳朵及聽力的保健工作。由於耳垢具有保護作用,醫師並不建議大家時常掏耳朵。平常則應該避免長期待在高噪音的場所,或是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;若是必須在高噪音的環境下工作,則一定要配戴防護配備,以減少噪音傷害,並定期接受聽力檢查。一旦發現耳朵有不舒服的症狀,或聽力喪失的情形,應及早求助耳鼻喉科醫師做更詳細的檢查,才能掌握最佳的治療時機。
留言列表